7月22日21日29分,大暑節(jié)氣正式到來。這是二十四節(jié)氣中的第十二個節(jié)氣,也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(jié)氣,一般在每年7月22-24日。此時“濕熱交蒸”達到頂點:烈日灼空如墜火,暑氣蒸騰似煮湯,正是“上蒸下煮”的酷熱巔峰。
大暑三候,自然暗遞秋訊
一候:腐草為螢,枯草化螢火,點亮夏夜流燈;
二候:土潤溽暑,雨潤泥土蒸悶熱,蟬嘶蛙噪滿池塘;
三候:大雨時行,雷暴傾盆洗炎威,為秋涼埋下伏筆。
萬物在極熱中悄然醞釀輪回。
大暑習(xí)俗
蓮子湯與伏茶
用蓮子、銀耳等食材熬制清涼飲品,或由中草藥煮成伏茶,具有消暑解渴的功效。
曬伏姜
三伏天時將生姜切片或榨汁后與紅糖混合,曝曬后食用,可驅(qū)寒暖胃,預(yù)防冬季疾病。
“貼伏膘”
人們常食用面條、餃子、雞蛋等面食,旨在開胃解饞并增強體質(zhì)。
大暑養(yǎng)生
慢動斂陽:清晨太極、傍晚散步,避開烈日耗氣;
養(yǎng)心守靜:午憩30分鐘,薄荷茶代飲,戒躁息怒。
同時,三伏的時段也與“三暑”基本重合。在這段時間里,適當(dāng)使用三伏貼、于上午9點前或下午4點后進行10分鐘的曬背活動、適當(dāng)食用綠豆湯等,都可清熱解暑、益氣生津。
大暑是夏季最酣暢的盛典。當(dāng)熱浪翻涌至極致,亦是生命力奔涌的高潮。不妨靜坐聽一場驟雨,看螢火劃過夜空——最熱烈的時光里,正藏著將臨的清涼。
美編:馮婧懿